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 [平装]

楼主
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 [平装]
[P][upload=63851,0]41oiVZ5q1fL__SL500_AA300_.jpg[upload=63854,0]1322593619-90.jpg[/upload][P]《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内容简介:理解是人类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高贵的人格品质。理解之所以“万岁”,是因为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理解。大干世界,千差万别,各具色彩,特别是一旦利益冲突介入,理解就变得虚弱不堪。
理解不一定是支持和认同,但应该包含着尊重和宽容,是达成共识的先机。
强求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别人的不理解也是一种理解。理解别人是美好的,被人理解是幸福的。如同对其他美好情感的追求一样,人类对理解的渴求也永远不会停止。 [P][/P][P][/P]编辑推荐[P]《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回顾了“理解万岁”口号从提出到当前走过的历史过程,并就理解命题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视角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理解是人类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高贵的人格品质。理解之所以“万岁”,是因为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理解。人与人之间,甚至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理解,都是一种常态。人性的不完美、不彻底,使得理解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理解不一定是支持和认同,但应该包含着尊重和宽容,是达成共识的先机。强求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别人的不理解也是一种理解。理解别人是美好的,被人理解是幸福的。如同对其他美好情感的追求一样,人类对理解的渴求也永远不会停止。”这些观点被读过该书的学者们广为称道,被认为是当前对理解问题研究的不可多得的成果之一。正如学者吴念真在评价这部著作时谈到,理解是人性的凸显,理解命题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理解万岁”这句口号曾经在化解矛盾、增加共识等方面发挥了有目共睹的社会功能,《理解万岁》的出版,必将深化人们对“理解万岁”这句口号的认识,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 [P][/P][P][/P]作者简介[P]刘勇,196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8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入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校学习。1984年参加边疆保卫战。1985年作为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成员,曾在全国巡回演讲。历任排长、秘书、指导员、副教导员、干事、协理员、组织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是共青团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现在国防大学基本系联合战役指挥员培训班学习。[/P][P][upload=63852,0]111129191315.jpg[/upload][/P][P] [/P][P] [/P][P]导言
上篇 追源溯流
第一章 “理解万岁”诞生前夜的风景
一、青春在战火中升华
二、人生价值大讨论

第二章 青春热流催生“理解万岁”
一、“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
二、题写“理解万岁”

第三章 “理解万岁”见证时代变迁
一、“理解万岁”的拓展
二、“理解万岁”与社会、文化研究
三、“理解万岁”与汶川抗震救灾
四、“理解万岁”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五、“理解万岁”获得广泛认可

第四章 透视“理解万岁”的历史
一、青年人对自我实现的正确选择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对矛盾冲突的主动调适
三、中国人对崇高人生、和谐生活的自觉追求

中篇 哲理思辨
第一章 理解是人类天然的朋友
一、理解是人特有的
二、理解是一种认识
三、理解是一种心理
四、理解是一种“对象化”

第二章 理解因人而生因人而异
一、理解活动何以可能
二、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有一千个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解

第三章 理解为什么万岁
一、理解促进人的发展
二、理解促进社会和谐
三、理解促进世界和谐
四、理解促进文化发展

第四章 是谁关住了那扇窗户
一、角色冲突:“我总是无法摆脱你”
二、情感参与:“是谁悄悄蒙住我的眼睛”
三、文化碰撞:“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四、信息变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五、言意矛盾:“爱你在心口难开”
六、立场有别:“我说太阳是绿的”
七、知音难求:“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第五章 构建通向理解的“巴别塔”
一、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宽而有度: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
三、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四、以理节情:发乎情而止乎理
五、权衡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六、推心置腹:你和他交流过吗
七、省身察己:千古难明是自知

第六章 回到“出生地”
一、大爱无言
二、刻板印象
三、自我理解

第七章 理解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
一、路是这样走过来的
二、不同选择后的不同风景
三、永无止境的理解世界

下篇 现实体验
在理解中挺直民族的脊梁
理解花开
理解使人崇高
理解的人生与人生的理解
理解是美丽的
向前向前
用现代慈善践行“理解万岁”
一个“海归”的“理解”与“不理解”
“理解万岁”的经济漫说
“理解万岁”的哲学思考
理解永远万岁
后记 [P][/P][P][/P]序言[P]作为20世纪80年代保卫祖国南疆那场局部战争的参与者和幸存者,我由衷敬仰、无尽怀念着碧血丹心、以身许国的战友们!
1985年5月,我有幸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告别猫耳洞,登上演讲台,硝烟已经远离,掌声鲜花齐至,百感交集。当时,我最大的心愿是把战友们的事迹“报告”给后方的人们。
在和首都大学生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如火如荼的青春激情,也感到青年学生们对前线将士的认知程度还是显得有限。我深知,在前方作战的将士们,他们内心最渴望的不是赶快回家,而是能够得到后方广大人民的支持,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于是,在与首都大学生交流时,我不揣冒昧地为同学们题写了“理解万岁”4个字。当时只有一个强烈念头,就是希望后方青年能够懂得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知道绿色的军装里也有五彩的心灵。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而是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那就是——自己在战场上做出的无私奉献,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唤起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共同关心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腾飞,并共同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应该说,“理解万岁”这4个字,是当时众多青年军人,特别是前线将士的共同心声。
始料未及的是,经媒体报道后,“理解万岁”迅速传播,全社会热烈响应,成为当代历久弥新的著名口号。1998年底,“理解万岁”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起,被《中国青年报》列为改革开放20年最响亮的10句口号之一;2001年初,《人民日报》对中国近百年的口号进行回顾,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共有11句口号入选,“理解万岁”赫然在列;2009年,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引擎中,“理解万岁”的相关网页已增加到数十万个。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口号最初被用来统称那些诗人们随口吟成的古诗标题,至宋代,用来专指那些歌功颂德的颂诗;此外,古代两军交战,为了防止敌人混入而使用的盘查口令,也被称之为口号。现在,口号专指那些人们口头呼、喊的、带有纲领性或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它们或表达一种观念,或表达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目标等。那些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口号,往往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
“理解万岁”提出至今,在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相伴而行的20多年里,为调适社会转型时期的人际关系发挥着有目共睹的重要作用。我想,这种看似偶然的结果,实有必然的成因。不仅因为“理解万岁”生逢其时,诞生于战争与和平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最根本的还是“理解”本身蕴含的深刻内涵,可为人们提供解开种种心结的钥匙。理解,是一个人类社会从诞生那天起,就无法避开的永恒命题,她联结着人类社会生活诸多重要领域,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众多本质性问题。为了把这些问题大致地勾勒出来,进而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我和着“理解万岁”服务社会、与时共进的步伐,对“理解”的命题进行了断而有序的思考和沉淀。2009年春天,我获得进入国防大学学习的宝贵机会。于是,我利用课外时间,把提出“理解万岁”的成因和其后的思考,分别整理成这个册子的上篇和中篇。
“理解万岁”众口相传,同时又注定了所有关于理解的探讨、交流都是一个开放的、不断超越的过程。为使读者不被我的一家之言所囿、所误,一些朋友欣然相助,无私地奉献了他们对“理解万岁”的亲身感受与彻悟。对于朋友们的真知灼见,我奉为瑰宝,作为这个册子的“压轴戏”,并期待着以此为我张目补缺,为读者呈现五彩斑斓的理解世界。
册子的编写越是接近尾声,我的心情越是惴惴难安。我想特向读者表明:我在理解问题上的努力只能算做是初步的。有些问题谈到了,却不够深入;还有些问题可能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有一些偏颇甚至是错误。另外,在择定这个册子的整体风格时,本想“兼收并蓄”,结果恐怕又有“不伦不类”之嫌:有时候近似于口述历史,有时候是略带学术性的思考,有时候则更像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既不像学术论著那般严谨,又不似纪实作品那样生动、可读。因此,诚恳地希望读者朋友谅解和批评。 [P][/P][P][/P]后记[P]2009年,北京的冬天来得比往年都超前。香山红叶正浓的时候,漫天飞雪已翩然而至。此刻,当我在电脑上打上“后记”二字时,空气有些清冷,但心里充满了许多温暖与希冀——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理解万岁》终于要付梓出版了。
应该说,编写这本书,是近些年来我一直渴望完成的一件事情。20多年前,我在一个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场合提出“理解万岁”的口号。这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发明创造,而是代表当年前线战友们说的一句心里话。“理解万岁”事实上凝结着成千上万战友的青春甚至生命。每次,当听到身边有人说出“理解万岁”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那些逝去的青春与生命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定格,而是不断在延伸。然而,时间的推移有时候让人们就像充满希望一样充满迷惑。“理解万岁”能否长久地像现在这样存活于人们的心中?说实话,我心里没底。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我萌发了要写一本书的想法,名字就叫《理解万岁》。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将其承载的内容长时间地保存下来——即使有一天人们忘记了“理解万岁”,那书上的文字也不会消亡;当人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记起那段岁月,想起那些可敬可爱的人。今年建军节,我专程赶赴阔别了20多年的前线所在地,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向战友们敬烟献酒,在某高地上寻找那铭心刻骨、震撼灵魂的记忆,心情激动而复杂。我感叹那些熟悉的身影,当年那样年轻、那样聪明,怀着那么多美好的理想,但是,不论他们生前有多么大的抱负,身后有多少遗憾,都义无反顾地走了。他们永远地沉默在那里,把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托付给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所以,《理解万岁》的出版,应该算做是我对战友们的一个交代。
是的,历史需要缅怀,但是勇于创造的人们绝不会满足于将目光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岁月。这一点,就像“理解万岁”发端于特殊场合下的特殊用意,却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里传播发展一样。
提出“理解万岁”后,出于一种责任和使命,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思考、探索有关理解的问题。随着思考的逐步深入,我越发清晰地看到,理解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多学科命题,连着人类哲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理解万岁”后来在中国社会的流传,确与“理解”本身的永恒魅力直接相关。我不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家,但我仍然希望将自己的思考系统起来、组合起来——这个看似简单的事,竟然因为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始终无法如愿。今年年初,组织上安排我到国防大学学习,让我有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我终于可以将那些零散的资料、心得编辑在一起了。
我经常同身边的朋友说,“理解万岁”就像我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一样,和我是一种缘分。这些年来,“理解万岁”陪伴我从青年走到了中年,她引导着我的人生理念,支撑着我的平和心态,注定着我生命的基调和生活的轨迹,也成为我一个独特的记忆符号,一个伴随我、激励我、影响我的精神标记。
理解是一本写不完的书。我的文字可能不会像当年提出“理解万岁”那样,激起什么波澜,但我毕竟用心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正如我在书中谈到的: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是永远无法彻底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永不止息地认识与实践。我对“理解万岁”的认识尽管肤浅,但并不影响我按照“理解万岁”的标准为人、做事。“理解万岁”从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用意,发展到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口号,使我相信人们对“理解万岁”的理解,一定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理解万岁”的观念在未来一定会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而我也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个忠实的实践者、见证者、记录者。
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所有为本书付出心血的朋友们——是你们启迪了我,提高了我的认识;是你们鼓励了我,让我有勇气将书稿付梓;你们的热情帮助将同“理解万岁”一起,在我心里永远留下特殊的位置。刘勇 2009年初冬于京郊百望山下 [P][/P][P][/P]
1楼
 [upload=64109,0]1322593619-90.jpg[/upload][P] [/P][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FACE=宋体][SIZE=14px][P][P]隆重推荐“理解万岁”。详情可以网络查询:刘勇  理解万岁![/P][/FACE][/SIZE][P][/P][P][/P][/TD][/TR][/TABLE][/P]
2楼
[P] [/P][FLASH=300,100]http://box.baidu.com/widget/flash/mbsong.swf?name=%E5%94%B1%E7%BB%99%E4%BD%A0%E7%9A%84%E6%AD%8C&artist=%E5%88%98%E7%89%A7[/FLASH][P]同是老山人,本人没有经过刘勇的同意就发表的他的照片请谅解![/P]
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拿下140[/U]发表的内容:[/B]

 
理解万岁!当年刘勇的猫耳洞和我相距30米。如今他是我们战友的骄傲!!![/QUOTE]
哈哈哈...拿兄是特务弟兄们的骄傲,哈哈哈....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无愧[/U]发表的内容:[/B]

 
哈哈哈...拿兄是特务弟兄们的骄傲,哈哈哈....[/QUOTE]
王总啊、你夸过了头不好啊.[EM04]
5楼
理解万岁,相携前行!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76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