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七天七夜》。。。。。。

6楼
(二)

不过,战争必得留给我们一些东西:它使我们有了“战友”而不是别的什么。他们和你 一起在黑夜出发,一齐在紧张中赶赴战场;一齐挖掩体,一齐护着头听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年青的士兵们一齐用稚气的眼睛,突然间看到血的面孔,瞬间走过他们一生的残 酷,一夜之间从孩子变成大人。你说,你能不记住他们和她们吗?

现在,我常爱看那些满面稚气,背着书包出入校门才十五六岁的孩子们,出神回想当年和他们差不多一样大,经历却不相同的人们的往事。是的,你不会轻易忘掉他们:向华, 重庆兵,我的付副班长;小李子,郑州兵,在坑道里只和我们呆过一夜的男兵,记得他才十 五岁;王利君,来自丹东,我的好朋友,当时和我分在同一个手术组;小赵,北京兵,我的好朋友,当时 跟齐付院长当通信员;夏所长,总爱把我们叫做“娃娃”;李燕,四川兵,漂亮得像个明星,抬起伤员却像个男孩子一样舍命;北京兵刘大伟,我们都叫他油子兵,平时吊儿郎当,那会儿也不声不响只知老实干活儿的家伙;李管理员,我至今不知道他的名字,炮弹飞来总是拼命吹哨子通知大家最后一个进掩体的人;......好多的人,一下子真是不能说完。 还有,我尊敬的首长们,如今都在哪里?唔,齐老头子,真是已经在2000年的某一天,离 开我们大伙而去了吗。。。。

齐付院长,其实他那时不老,只因为那时我们太年轻,所以才这么说。他中等身材,有 一张极严肃,也极慈爱的面孔,就象影片《英雄儿女》中的王文清政委,令人起敬让人感动,我一直想要我的爸爸就像王政委;他去得太早了。而我,想去看他动作太迟了; 即使是现在,他的年龄也不能算老,真的不太算老。所以,让我忽视了生活中时刻会有 例外发生这种事情。

之所以首先想到他,是突然想起件让人发笑的事。这好象和要说的故事很不相称,我想这就是战争带给人的另一件东西:你会装得对残酷的事情视而不见,或者对刚发生过的事情假装已经忘记。这个变化的过程很不容量,但是有时候快得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其实残酷的战时,人更可能笑。因为你必须让自己忘记.。

7楼
我们奉命到达待命地的第二天早上,广西宁明县洞朗村,一个掩映在翠绿竹林中的小村 子,齐付院长把大家集合起来讲夜半查岗暴露的问题:“总的看来大家表现不错— —但是问题也不小。担架排的给我听好喽”!我们竖起耳朵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夜平安无事,早上起床觉得战争离我们远了,说实话都很泄气。

齐付院长接着说:“昨晚查岗查到担架排,站岗的战士挺机灵,老远朝我喊:口令! 我心想警惕性挺高嘛,我回答了他口令。可是没想到我们这个战士听了回答,还是一个 劲儿问我口令。这倒不说,还哗啦一下拉开了枪栓……”队伍一骚动,大家都捏了把汗 。只听老头子说下去:“我心想,你小子怎么训练的,不过还得回答他口令呀。回答完了口令我还特地对他说:查岗!我是齐景臣。可是没想到哇没想到,人家对我大喊一声:“ 举起手来!”轰一下大家全笑了。老头儿不笑,接着和我们说:“我一听就火了,混蛋!把你 们排长给我找来。”好多人都笑坏了。老院长还是不笑,举起巨大的电筒对我们晃:“ 当时我气得用这个晃他的眼睛来着,呵呵!”他最后还是笑了。。。

二十多年了,我至今能看见他慈父一般的笑容。
那天剩余的时间全院上上下下都在训练如何传递口令,如何在黑暗中正确识别和使用口令。训练间歇,我们除了嘲笑那个过分紧张的战士,还为老院长后怕。



人物简介:齐景臣:七七事变前参加革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随部队从东北调 四川。于2000年病逝于四川绵阳市。河北人,标准军人风度,为人钢板直正,打仗敢为先;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人之一,谨以上面的文字纪念他,啊,希望他在天之灵能有所知!


8楼
希望看到的朋友或者战友们顶帖或者留言
9楼
(三)

广西山水算天下美景之一。虽说不远处在交战,眼前所看却一派祥和。你仍不能想象战争来了会怎样。战争仍停留在纸上,停留在节节胜利的战报上。真的战争,离我们的感觉仍是那么远。

我们是在到达待命地第二天下午接到出发命令的。当时我和王丽君在离驻地一里远的井边洗头,此前有消息说我们这支部队也许不会出去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极为失望。接到通知,我们披着湿发,抱着一堆衣服拼命跑回来。那时驻地四周是一片紧张。
  
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打背包,收拾装备。不久又接到另一个通知:留下一切能证明身份的文件,一级着装,待命出发。战争就这样地来了。们又丢开背包,全体集合到村子下面的空地上。重点整理各自的药箱,检查枪枝弹药,防毒面具,背上从四川出发带了一路的干粮代,水壶,包,穿上硬邦邦的防刺胶鞋。等等等等。
  
回想那个下午,真是非常电影:村前的低地上,好些穿绿色伪装的卡车庞然停着,十分硝烟的感觉;从没见过面的司机们,突然间出现,虽说有思想准备还是让人觉得不寻常;大家脸上兴奋着又强制性的沉静,我自己感觉,有种人类意识到危险后自我保护性的麻木。男兵们一箱接一箱,往卡车上抬箱子;村民们被允许站在远远的坡地观看;女兵们少不了有点叽喳;院长和所长们紧张的忙活着,在各个战时单位间匆匆过往,给留守人员和出发人员分别开会;李管理员最后一次给大家发放干粮。很早我就没想到的是,干粮袋仍然得像电影里的八路一样得挂在肩上,在里面装的是饼干,也算现代化了。我一直有意无意的找着感觉,有些个瞬间,我觉得那种气氛不是上战埸,象是去搞一次野营。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被分到全所最轻的战备箱,里面只装敷料,重量不足五公斤。然而就是这个内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箱子,我也开始和大家一样,差不多第一百次检查它。我把里面的敷料又一次排排放好,要知道,那的确关系到战士们生死!接下来,觉得自己的干粮袋太鼓了,分了些给男兵曹内银背着;我还觉得天气实在太热,没必要按规定带绒上衣,悄悄把它们打进背包,给看守人员。我想我是全院最轻装的一个了,当时很得意。而我最担心的,我的纸和笔被发现;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年我想都没想,那是否违反了规定?如果是,会有什么后果?知道把它们藏在防毒面具袋子最下面,压紧;特别特别高兴的是,挎包里有一把手电,是夜里执行抢救任务用的;不过不是老院长那种能装四节电池的大家伙,倒真是可惜。带了一块红布,好蒙在手电上用。
  
确信做完一切,心情放松了,就坐在药箱上梳头。记得那会儿一眼瞥见了曹内银,问他:是不是还带着你的奶液?他一听我又来问这个,试图装做没听见,不肯回答,可我那肯放过他?部队来广西前一次训练中,我发现一瓶擦脸油悄悄躺在我管理的战备箱里面,一阵追究,确认东西属于这个黑黑皮肤来自云南的小兵,着实大吃一惊:他竟在这种时候企图把这东西偷运到遥远战埸上!让我不理解也很生气,不客气地给他当埸通通清理出去。过后总找机会嘲笑他,让他头疼不已。呵呵,现在觉得又到嘲笑他的时候啦。他努力不生气,随我数落了一阵,最后脸上终于露出难为情的表情,我也瞪起了眼睛。不过最后他又憋不住笑了,咧开缺了半颗门牙的嘴,象个正在换牙的小男孩儿。
10楼
那时候我心情很差。而我像看多了新中国战争片的人一样,有着浪漫的战争观,对战争抱以极大好奇,是自己要求上前线的。我把来前线当做解脱坏心情的好机会。可我还是常常无比惆怅地望着热闹的人们。然后就望见了老兵刘振超。此人聪明但脾气较坏,有时候高兴了也笑,不过他一笑,会露出一口黄牙齿,因为他是河南周口人嘛,那地方高氟老百姓据说都患黄牙。刘振超在医院手术室做洗手护士已经五年,精通手术器械,可是,呵呵,打枪的不行!出发前和出发后,大概一直忙于训练如何快速展开手术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战地手术室救护,所以连每天的口令也记不清,有时候我又觉得他并不很聪明。接到上前线的命令,医院从两个医疗所扩编成三个,他和我一起分在二所,又同分在手术组。昨天下午一同训练回答口令,他竟然傻乎乎的,仍然出错,被候院长嘲弄一番,惹得众人笑了一阵,所以从昨天下午起,我见他总向他大喝一声:“口令”!然后看他如何对我吹胡子瞪眼睛,以此寻些开心。

不过现在即使我喊“口令”,刘振超也顾不上对我瞪眼,他在和院长争辩,他的老乡被指定做留守人员了。他和孙新才一起试图替他争取,我知道,他们是同乡,想一起上去。不过我看院长朝他们摆摆手他们被赶了回来,看来是没什么指望了。我猜想需要多一些男兵留下来,加强留守人员的作战能力吧。众所周知,当时越南的特工队活动猖劂,对我边境地区造成很大威胁。而出了四川到了广西却不能到越南,当时被我们普遍认为是最大的愦憾。

我身边坐着的小何也盯着那边看,我知道,她暗恋那个不能上前面去的男兵,这按部队规定是不允许的,所以她眼巴巴在一边看。我呢,也只能悄悄她替她愦憾,好在那时,我一身轻松毫无挂碍,换句话说就是没头没脑心里没人。
  
天最终暗下来,远处围观的老乡更多了。村前空地显得尤其狭小拥挤,因为暗下来的缘故,神秘紧张的气氛浓浓的从暗处袭击人们。好在汽车也开始发出阵阵轰鸣--部队终于接到出发命令,我们开始顺序登车。朦胧中我看见我的朋友林亚。也许这个腼腆的东北姑娘太过秀美温柔吧,出发前被匆忙决定做留守队员了。一开始她想争辩,可是一句“服从命令”,不习惯说话的她再说不出话了。此刻她象找不到去路,也找不着来路,那么迷茫地在渐晚渐重的暮色中张望。人有时候很奇怪,即使出去有危险吧,一起经历危险或者死亡,比一下子被抛在一边要好受些,那时候我这么认为。所以,我很替她难过。

汽车真的发动了。最先一辆沿着土路朝村外缓缓移动;车灯掠过密密丛竹,白天那么青翠优雅的竹林被车灯一照,有点阴森;跟着第二辆车也开动了。我用眼睛向被浓重暮色渐渐淹没的战友告别,心脏很少有的轻跳。我突然想起一个美丽热情,多才多艺,但是过分要强的矮个子女兵,她还在部队出发前就注定不能来了,接到让她留守的消息后,她无法接受不能参战的事实,在一个不巧停电的漆黑的夜晚,在我们点着蜡烛紧张装箱的某个时刻,突然间精神分裂了。唉,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想起她。

前些天一边动手做这事,突然想到用百度搜了一下,本以为这故事一直藏在老地方呢。其实我把它正式在文学网发表前一天,就被转载到一个军事网站;后陆续被一些网站转载,看了转载较晚的网站后面大家的跟贴,看着看着眼睛湿了。我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追踪到那个文学网,寻找文章作者。去年六月底的某天,我打开一个月没看的信箱,发现一年多没光顾的那家文学网站编辑的来信,和寻找者的来信,打开看,离发信时间已经一个月,竟是赵智杰从北京发来的。不愧是我朋友,她猜测的那个人正是我。我立刻把电话打过去,想来等了一个月的朋友早已失望。那天自然聊得挺多挺多。

11楼
没时间了.今天先发到这儿.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