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 [平装]

6楼
作家莫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许有人会忘记那场战争,但一定不会忘记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喊出的一句口号——‘理解万岁’。”[P]  那是1985年夏天,在人声鼎沸的北京师范大学礼堂,22岁的大学生军官刘勇挥笔写下了“理解万岁”四个大字。当时,他是一名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实习排长,刚从祖国南疆凯旋。如今,他已经是军队的一名高级干部。而最近,他出版了《理解万岁——口号提出者的回顾与思考》一书。[/P][P]  时隔26年,他想告诉人们,当年自己为何要写下“理解万岁”4个字,并一一叙述自己沉积多年的感悟和思考。[/P][P]  1983年,即将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勇,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大学毕业后,穿上军装,踏上充满牺牲和挑战的前线。这种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的精神,也成就了当时的一曲曲人生颂歌。 [/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TD][/TR][/TABLE][/P][/TD][/TR][/TABLE][P][/P][P]  凯旋后,刘勇和其他六位战士一起,参加了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告别猫耳洞,登上演讲台时,硝烟已经远离,掌声鲜花齐至,刘勇思潮翻滚,百感交集。[/P][P]  在和首都大学生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如火如荼的青春激情,但也感到青年学生们对前线将士的认知程度有限。“青年学生们对前线将士的理解,也许是一种感恩式的理解,因为他们以为流血牺牲是‘太过崇高’的国家事件,是理所应当的,无法与青年学生产生精神联系;还有就是功利式理解,因为他们觉得,‘战士们之所以这么勇敢,无非是想立功。’”[/P][P]  对于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热血战士来说,这种理解令他们痛心。[/P][P]  “为了使青年的一代产生灵魂共鸣,我才在万人的礼堂,挥笔题写了‘理解万岁’。”刘勇写道。[/P][P]  可以说,这句口号是在战争背景下提出来的。提出者最初只是希望通过这4个字,让后方的青年能够真正了解、知道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出乎他意料的是,两天后,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署名为“山耕”的评论员文章,标题便是“理解万岁”。文章呼吁全社会对青年战士予以精神理解,号召千百万青年燃起为祖国奉献的理想之火,追求自身的幸福与价值。[/P][P]  不仅如此,这样一个从特定事件中提出的口号,顺应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迅速被人们认可、引用,以至于叫响全国,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记。[/P][P]  “理解何以万岁?”在刘勇看来,这不仅是口号本身的意义问题,而是其背后的内涵与社会价值相融相契的问题。20多年来,从思想领域到人际沟通,从个人到集体,相互之间需要“理解”和尊重,已经成为普遍共识。[/P][P]  如果说最初的“理解万岁”,只是某个群体的呼喊,如今被人们广泛引用的“理解万岁”, 其内涵已从最初的“了解、知道”广为拓展,演变为多元发展、互动包容的理念与行动。其现实意义则在于,“理解”有助于社会民众对矛盾冲突的主动调适。[/P][P]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曾有人撰文呼吁,在“后汶川时代”里重提“理解万岁”,这“归根结底是提倡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必要的思维高度”,可以用“理解”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矛盾,对那些最美好、最崇高的精神财富,也要给予最真切的、最敬畏的、最深入的“理解”。[/P][P]  作为提出者,刘勇也对这句口号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他在书中解释,人的一生都在“理解”当中,以什么样的态度理解、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其实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去为人生。在价值选择日益多元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回到“万人读一本书”的时代,这就需要在不同的背景和视角下观照世界的人们,进行相互“理解”——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个体发展,我们的社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面向真的维度、善的维度和美的维度。[/P][P]  但是作者也深知“理解之难”,由于文化碰撞、信息变异、言意矛盾、立场有别等原因,人们关起了理解的窗户,精神情意未能相通。对此,人们需要构建理解的桥梁,通过宽而有度,推己及人,权衡利弊、推心置腹、省身察己等方法,达至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理解,营造属于全社会的幸福、快乐。[/P][P]  其实,26年来,无论是口号提出者,还是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地从“理解”中体会到了幸福快乐。关于战争的记忆,在今天已被多数人淡忘,年轻的一代甚至对那段历史鲜有感知,然而,关于“理解万岁”以及“理解万岁”的体认,却穿越时空,超越了口号本身,成为一代人乃至数代人挥之不去的内心渴望与精神气息,也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留在在中国民众心间最深刻的思想烙印之一。[/P][P]  所以在26年后,刘勇依旧说“理解万岁”。[P][/P]
7楼
一九八五年春天,刚从老山前线下来的“保边疆、献青春”报告团来到北京讲演。报告团成员里有一个叫刘勇的大学生排长,入伍前是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谈吐不凡,反应敏捷,很有诗人气质,每次与大学生座谈都有一两句闪光语言。 [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TD][/TR][/TABLE][/P][/TD][/TR][/TABLE][P][/P][P]  一次在与首都大学生交流时,他脑海里突然蹦出了一句话:理解万岁!就写在了要求留赠言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大学生马立竞的笔记本上。前来采访的一个记者,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是个新闻亮点,就连夜写成报道,发在翌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我当时是随团工作人员,晚上聚餐时,还以刘勇的“理解万岁”为题,让他多喝了不少酒。那天晚上,他也特别兴奋,谁敬酒都喝,不知不觉就喝高了,最后还是我和一个战友把他扶了回去。他还兀自嘟嘟囔囔地自言自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踉踉跄跄,醉态可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P]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以“理解万岁”为题的专题评论,并接到大批读者来信,盛赞这句口号喊出了时代心声。从此,这句口号就不胫而走,成为当年最有影响的流行用语,并被评为改革开放以来对人们观念影响最大的十句口号之一。[/P][P]  二○○九年的金秋九月,我在北京又见到了刘勇。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已成为沉稳老练的中年人,声音还是那么洪亮,说话还是那么富于哲理,如今他已是北京驻军某大单位的政治部副主任,也是一对美丽的孪生姐妹的爸爸。[/P][P]  把酒话当年,谈到二十年前的“理解万岁”的问世,他仍有些激动,送给我一本印制精美的《理解万岁》纪念册,并侃侃而谈:我觉得“理解万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年,“理解万岁”对于消除人与人的时代隔阂、心理隔阂起到重要作用;今天,人们的利益呈现多元化,各种矛盾依旧存在,提倡“理解万岁”,对于增强人们的互相理解,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大有意义。所以,“理解万岁”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走过来的所有中国人。[/P][P]  酒已微醺,我带着几分醉意对刘勇说,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之说,你在老山前线立过战功,后来又多次立功受奖,立功这一条你占了;这么多年,你扶危济贫,捐助希望工程,好事没少干,团中央委员就连干了三届,在单位有口皆碑,立德这一条也有了;立言也不用多,一句“理解万岁”就够了。你老弟可以叫“刘三立”了。众人大笑,先敬刘勇,又各浮一大白。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主角刘勇自然又没少喝,这些年的“酒精考验”,他虽非昔日吴下阿蒙了,但还端着酒杯要给我再干一杯,我连忙讨饶:你老哥确实不行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咱们还是“理解万岁”吧!在一片笑声中,我们结束了酒宴。(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陈鲁民) [P][/P]
8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游击队[/U]发表的内容:[/B]

一九八五年春天,刚从老山前线下来的“保边疆、献青春”报告团来到北京讲演。报告团成员里有一个叫刘勇的大学生排长,入伍前是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谈吐不凡,反应敏捷,很有诗人气质,每次与大学生座谈...[/QUOTE]
[upload=63856,0]1322594436-71.jpg[/upload]
9楼
书八错,不知销量如何
10楼
[P]永恒的口号,自有其无限的内涵与魅力,[/P]
11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于无我中[/U]发表的内容:[/B]

永恒的口号,自有其无限的内涵与魅力,[/QUOTE]
当初的口号,现在依然是主题!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