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老山

楼主
重访老山
重访老山


文/刘芝凤

    话说老山
    说起云南麻栗坡县,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说起老山,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大多知道。
    老山之所以闻名,用两次老山战役都曾亲自参战,现任麻栗坡县长马斌的话说,是因为十年前的十年边境自卫反击战,数十万军人都曾在这里流血流汗,戎边卫国;
    老山之所以神秘,令人惊心动魄,是因为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和领土完整,十年的边境反击收复战争给这块土地留下了无数至今都无法排尽的地雷,在这块土地上,马路边随时都可以看到画着骨髅标着地雷区和非开放区的路碑,使麻栗坡县披上了同时代年轻人渴望感受又惧怕感受的现代战争的神秘面纱;
    老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老山脚下是中越水路陆路交通命脉和中国通往东盟各国及西域的主要关口。这里有原称船头的国家一级天保口岸,当年越南抗法(国)抗美(国),中国的援越物资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出境;这里与越南的河江省只有23公里,距离首都河内300来公里,一天往返玩着走,时间还绰绰有余;
    老山之所以闻名,还因为一首《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和《我爱老山兰》等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歌曲就是从这里唱红祖国大江南北的。老山之所以在国人的心灵中留下永久的记忆,是因为铭刻在老山英雄连每一批战士心目中的“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真情系老山
    2003年9月9日,县旅游局局长何斌、副局长苏明艳和股长李刚带着我们上了仰慕已久的老山。
    与老山英雄连驻地一条小路之隔的小坡上住着一户瑶族人家。当家的是一位年仅30岁,只有一条腿的残疾青年,叫冯文奎。他在自家的门口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小冯告诉我们,他是16岁时给部队带路时被地雷炸残的。三年前上海人帮他安了一条假腿,现在能够丢开拐杖走路,干点轻微的手上劳动。村里为了照顾他,在村活动室给他开了这家小杂货店。部队也很照顾他,每到插秧打谷时,都有部队给他家帮忙。他现在穿在身上的裤子也是部队的战士送给他的。
    我们正说着,连指导员潘伟涛和几位战士同村干部扛着谷子从坡下上来,小冯的阿妈正在坪里晒谷。望着此情此景,我们的眼眶湿润起来。村组长放下谷子,告诉我们,他们瑶寨60户人家,装假肢的有9人,全乡伤残人有848人。多亏了老山英雄连的子弟兵,常年无私无悔地帮助他们。
    我问小冯是否愿意让我们拍下他的残腿,小冯朗朗一笑,大方的拉上裤筒,让我们拍他的假肢。我问他,战争都过去十余年了,如今他有什么想法?小冯想了想,朴实地说,日子就这样过了,民政部门给因工致残的人每天一元生活补助费哩,这里有部队常常帮助,他知足了。
    在连指导员回连队之前,我们又与潘伟涛指导员聊了一会军民共建的事。潘指导员动情地说,在部队驻地的瑶族村寨,308人中就有30多人因战争致残。为了帮助这些伤残村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驻地部队在每年的春耕秋收时节,为村民抢收抢种。瑶族的田地离家太远,农忙时战士们自带干粮,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常常9点多钟才能回连队吃晚饭。除了支农,驻地部队还针对伤残人家的困难给予特殊的照顾。如小坪寨瑶族姑娘盘文媚,父亲36岁,也是在战争中残了一条腿,盘文媚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读书更没有钱。当时的连长宋猛和司务长得知这一情况,当场就各拿出50元,送小姑娘读书,并承诺会一直供小姑娘读书。这个瑶族小姑娘也十分争气,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初二,成绩一直非常好。也是从那时起,英雄连自发地组织了助学基金,每年捐资600元到700元不等,这些年英雄连的战士们支助了好几位贫困学生。而我知道,这些可爱的战士们,大多都是从农村参军的青年,没有几户家庭经济很富裕的,战士的津贴也非常有限。在边疆采访,每天都沉浸在真情的感动之中。让我感动的是除了老山英雄连真情系边民,上海人民五年如一日,为边疆伤残边民义务安装、调换假肢的事迹。
    麻栗坡县县长马斌在两次老山战役中都参了战,他意味深长地说:“我的好多战友就躺在城头的烈士陵园里,当年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十多年了,这场战争之后,那些战友们在做些什么?内地的人们对这块土地有什么看法?陵园里掩埋着958个烈士,活着的人回家之后,很大一帮子人回到经济市场,有的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也有许多人在战场上是英雄,回家之后生活让他成为最普通的平民百姓。但是,我所知道的,尽管他们中有生活非常艰难的,却没有人据功自居,以此向国家和政府讨价还价,要求报酬和补偿的。”是啊,正如县长所说,我们的战士和边疆人民,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流血流汗乃至生命,当国家利益得到保证,国家安全得到巩固,他们中更多的人回到了平民百姓之中,却没有人据功邀赏。县长的话我已在这些天亲身感受到了。
    马县长问我:“麻栗坡因为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年成了主战场,如今也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十年前的战场变成充满机会的市场,我也正是怀念这块土地从文山州下到县里工作七个年头了。有时上午还陪着首长和战友到烈士陵园去悼念牺牲的烈士,下午又要接待越南方面的代表,与他们喝酒联谊,共商两国边贸经济发展的大事。这对于曾两次参加老山战役的老兵来说,感情是很复杂的。但是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为了麻栗坡人民今后的经济发展,我只能这么做,你理解吗?你有什么看法?”
    我理解,全国人民都能理解。不是吗?
    小县的“国家风采”
    麻栗坡县虽然只有27万人口,8个民族,却是一块历史文化悠久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麻栗坡城边的大王岩崖画和城中小河洞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遗址表明,这块土地上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历史了。
    麻栗坡不仅有着四千多年人文地理的特殊文化,而且还是我国西南对越的重要门户。277公里的国境线,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从历史到现在都肩负着保卫祖国边疆和与东南亚通商通道的神圣使命。
    9月14日,我们从麻栗坡县董干镇、杨万乡转了几天,采访了边贸、仡佬族和角瑶、花倮人,又在麻栗镇的茨竹坝山顶观云海之后回到县城,来不及吃晚饭,县里的干部就接我们直接进晚会的会场。原来这天是越南河江省河江市代表团到麻栗坡县正式访问的日子。
    据麻栗坡边贸局王局长介绍,1991年中越关系恢复正常以后,尤其是中越两国边境天保口岸于1993年恢复通关以后,中国的麻栗坡与越南的河江省,尤其是河江市政府每年都有一两次外交礼节性的会晤。以前的会晤多是交换两国关于两国边境的安全和生产问题意见,现在会晤的主要内容是发展两国边境贸易。这次会晤的是双方协作,共同开边境旅游文化产业。
    当中国方面在麻栗坡县一间会议室的长圆形桌面上插上两国的国旗时,两国县、主席(县级市长)的国家形象和利益即发生了效应。
    说到国家形象和利益,朋友们与我们说起了一个笑话。1992年10月,为了表示我们中方的诚意,发展两国边境经济,麻栗坡县组织了有关部门共120多人的访问团到越南河江省进行考察访问。越南方面到天保口岸迎接之后,只是带他们到河边观风景,中方的访问团什么也没看到,就被越南方面送回了口岸。当年麻栗坡县就请越南河江省的领导访问麻栗坡,1993年再次请越南河江省来麻栗坡考察,那次他们来了20多人。当越南河江省的官员进了麻栗坡县城,我方随便越南人上街,除非需要翻译,没人跟踪他们。越南人也非常注意国家形象,越南很穷,尤其是河江省位于边境,更是穷,物资特别贫乏,连省长也穿草鞋。
    越南人来时多穿草鞋和拖鞋,到了麻栗坡县城,一看市面上物资如此丰富,首先想到的就是买皮鞋。但是很少穿或从来都没穿过皮鞋的越南领导们穿上皮鞋之后,都不习惯,没走多远就跛了起来,但即使跛着脚走路,麻栗坡县城的老百姓看了都背着好笑,越南人还是坚持下来,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国家形象。访问结束之后,车上装得满满的,全是生活物资。从此越南方面对中国方面的态度亲近起来。以后每年来麻栗坡访问,都是大包小包的购物。麻栗坡县的汽车可以在越南河江省所有县境内自由进出;河江省的汽车也可以在文山州境内自由进出,有时他们也开着车到昆明购物。也因此,大大发展了两国的边贸经济和旅游。
    麻栗坡县外事办蒋副主任和外贸局王局长告诉我们,中国方面,包括口岸的各个部门,基本形成中越双方每个季度都有一次正式会晤,特殊事件随时会晤。及时处理即发性事件和问题。
    抹去硝烟的老山人文风光
    观云海
    你看到过云涌成柱的云柱吗?你看到过翻江倒海吗?你看到过波澜壮阔吗?你看到过云聚雪山,云中美丽的蓝湖,云中瀑布吗?你还看到过如同原子弹爆炸时升腾的滚滚云浪吗?这种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了的壮观,只有在抹去硝烟的老山上可以尽情的欣赏。
    赏瀑布
    三道弯瀑布位于去老山的路边,瀑布从悬崖上飞泻而下,形成高约20余米的瀑布,瀑布途中又分梯状,上台约5米,中下台约20多米,瀑布宽约6米,瀑布流量约13米/秒,形成的浪花如同珠帘,非常壮观。
    三道弯战争时期被称为“生死线”,和平年代的三道弯,公路两傍全是盛开着红艳艳美丽花朵的树木,再往下走,便是有名的猫猫跳峡谷。从盘龙河分水岭到船头河口,全长10公里,总落差约342米,为V形峡谷。高处峰峦叠嶂,下部河谷峡峰,水流汹涌湍急,河床中的坠石千百年来经受着浪高冲激,两岸却是热带植物林。
    登老山
    十年的边境反击收复战争给这块土地留下了无数至今都无法排尽的地雷,在这块土地上,马路边随时都可以看到画着骨髅标着地雷区和非开放区的路碑,如今成了一道可视不可触、令人恐怖的特殊“人文景观”。
    老山位于中越边境第二段12与13号国界碑之间中方一侧。天保口岸东北部。主峰海拔1422米,面积约8平方公里。
    老山因山上常常云绕雾罩、乔木古老苍劲而得名。在中国现当代最后的那场自卫反击战和防御作战中,老山和者阴山、扣林山三山是主战场。
    在老山主峰的营地上,耸立着一座被 称之为“老山军魂”的石雕像。这是以烈士张大权为原型创作的英雄纪念碑。从营地上主峰岗哨,要经过一道隧道,这个有着223阶石阶的隧道是当年为收复攻打老山,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223位年轻的生命铺成的。
    老山主峰顶上矗立着一座“老山精神万岁”纪念碑。这座主峰纪念碑高1.984米,宽0.428米,形似三把利剑刺向天空。这些小数点后还带着三位数的尺数,有着非常深的含义。这两组数据的含义是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战斗打响的光荣日子,而那三把象征利剑的石雕,听陪我们参观的英雄排士官,20岁的大学生龙源说,老山精神,讲的是八十年代讲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现在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三把尖刀形状的峰碑,第一个意思是指不断壮大的海陆空三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第二层意思是指三种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老山精神。
    老山上建有烽火台、望台和战争留下的猫儿洞、战壕、明碉暗堡。从主峰往下一百米,为老山主阵地,整座主峰都被战壕连成四通八达。
    拜陵园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文山州进麻栗坡县城的城郊,所处地方叫磨山,距县城3公里。这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主要安葬1981年收复扣林山和1984年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作战牺牲的烈士,1985年至1990年各大军区轮战部队牺牲的烈士,火化后均带回各部队保藏。麻栗坡烈士陵园现有烈士千余名。
    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是用大理石建造的,塔高19.9米,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碑身后面“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是邓小平同志1985年专为麻栗坡烈士陵园题的词。
    曼棍洞
    曼棍洞又称将军洞。曼棍洞为古洞名,将军洞为战争结束后麻栗坡人民给取的新名。那是因为曼棍洞在自卫反击战争和防御作战中是我军前线总指挥部。许多将军都曾在这里指挥过战役。
    十几年前的战场,如今变为市场。曼棍洞也成了中国现当代战争最后一个前线指挥部遗址,自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纪念价值。


    《大地》 (2004年 第一期)

1楼
我和马斌县长是一个部队的,是好朋友,我上传的照片还是当年他给我照的,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想起来,有机会见到他,代我问声好,谢谢
2楼
一家人,你好,我是旅游局的何斌,我们看到你的留言后马上转达给了我们麻栗坡的马县长(14军119团),因为没有你的具体姓名和联系地址,加上他在北京学习,所以没有办法和你取得联系,望你原谅,马县长欢迎你回到第二故乡来再叙战友情,并真诚的邀请所有在麻栗坡战斗生活的战友们回到麻栗坡来做客。
3楼
在中央党校学习吗?中央党校以前是省部级,现在也有地市县级班了
4楼
对不起,我忘了告诉你们我是谁了,我是119团特务连警卫排的刘涛,我家的电话是023-68706386,手机是13320200980
5楼
你好何斌,我是二十七军的,我在云南参战的时候是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六月,我对麻栗坡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想念那个地方,一直以来我总想抽个时间去看看,但路途遥远,又不太熟悉那里现在的情况,总想找个朋友,以后有机会了就去找你吧。我现在已转业到一家报社工作。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