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年前,在老山前线 ,我们遭遇越军特工偷袭

楼主
[原创] 20年前,在老山前线 ,我们遭遇越军特工偷袭
                             [COLOR=red] 20年前,在老山前线
                             我们遭遇越军特工偷袭 [/COLOR]
    1987年5月24日下午,一团团迷雾在老山前沿的八里河东山方向游来荡去。
    作为战地摄影师的我,随同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李石元、《解放军报》记者高艾苏、27军《胜利报》记者张占军等,在上甘岭主峰239团的几个阵地采访完后,正在返回。
    我们沿着盘山小路拾阶而下,比人都要高的热带草丛越来越密。走着,走着,前面“防抓俘区”的红漆大字木牌便赫然立于目前。我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腰间的那枚手榴弹,心里在想不会有什么事吧。
    没料到,几分钟后,就在那80公分宽的小路上,一枚加重手雷“咝咝”冒着白烟飞落到距我们仅几米远的前方,草丛中的微声冲锋枪也突然间“噗噗”地响了起来。
    是护送我们的英勇机智的侦察员,坚守“八十年代上甘岭”的239团5连战士李祥文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如果不是在半路遭遇了越军的那次偷袭,我大概不会仔细注意到他。我只记得头一天上山前,特务连侦察排和5连派了几名战士护送我们去前沿,一路上他总是走在最前面。
    在上甘岭主峰阵地上采访时,我们给干部战士们照相,他总是悄悄地躲到一边,以至我的镜头里,竟没有留下一张他的身影。那一刻,当他回头向我们大喊“有情况,快卧倒”时,我们根本来不及问他是谁了。
    “我以为是特工扔石头,一低头,鬼东西正冒烟呢”。李祥文后来这样对记者们说。
    越军特工扔来的那枚带短把的手雷,是被李祥文拣起来又投出去的。那一瞬间,我在他后面的台阶上竟没有反应过来:它干吗俯身用左手到我面前去拾一个黑乎乎的铁团。我看的真切极了:他左手一把没够着,又将右手里的冲锋枪扔到地下,抓起那家伙顺手甩了出去。
    “啪!”我们听到了那一声清脆的爆炸声。
    我顿时明白了:我们是遭到越军的偷袭了!
    我顺势向山边靠了靠,紧张地观察着,不知敌人有多少,在何方;自己不能进,也不能退,更不能向埋着地雷、潜伏着特工的草丛中躲。我记得自己从腰间拔出那唯一的一枚手榴弹,拧开保险盖,把拉火环套在小拇指上,一旦敌人冲上来,自己总算还有枚“光荣弹”。
    草丛中,至少有3支微声冲锋枪在向我们射击。连发的子弹在石阶和山坡上激起一溜尘土。
    239团政治处副主任陈雨生和5连指导员康鹏飞迅速从后面赶来了。他俩几个滚,到了我们面前,不停地用冲锋枪向草丛中扫射,压制着敌人的火力。
    我们又听到了李祥文那沉着的呼喊“快从我身后通过!”那一幕动人心魄的战斗场面,20年过去了,但令我难忘:李祥文端着那支冲锋枪,雕塑般地叉着腿,站在紧贴草丛的路边。他用漂亮的单兵战术动作左右跳跃着,一边“嗒嗒”、“嗒嗒”地打着点射,一边头也不回地召唤着我们。当我急步跨过他身边时,那枚手雷的硝烟正被微风吹来,弥漫在我们眼前。
    我们终于冲出了越军特工的伏击区,来到前方不远处5连指挥所的猫耳洞里。李祥文和敌人还在交火,没有跟过来。
    我们的心情不平静,这个战士本来是可以撤离的,但他却像钢钉一样扎在了自己掩护别人的位置上,挺身站到最危险的路边上,用自己的身躯掩护我们!
    越军的炮弹准确地打在我们刚刚躲进的猫耳洞洞口和堑壕里,沙袋里的红土哗哗地直往外流。
    在炮火喘息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李祥文是一个25岁的老兵。他在家乡有一个新媳妇,人家得知他要去老山前线打仗的消息后,赶到部队与他成亲的。
    洞外的枪炮声冷落下来了。我方阵地人员毫发未损。当时,我军山上的观察所报告:几名越军拖着一具尸体逃跑了。
    在大家的笑声中,李祥文又安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我们登上披着伪装网的军用吉普车,从窗口向5连的同志们道别,李祥文微笑着在一旁向我们招手,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COLOR=red]附[/COLOR])  20年过去了,不知昔日用生命掩护我们的李祥文老战友,今在何处,是回到地方了,还是在部队?我只记得他好像是河北邯郸人,1982年入伍。中越之战结束后,我俩再没相见过一面。每当回想起在云南老山前线的日日夜夜,心里就有一种无限的怀念之感!
    李祥文,20年来,你的老战友李彦龙好想念你!
1楼
    向李祥文致敬!
2楼
向英雄敬礼!
3楼
好文章!你辛苦了!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战地故事。
4楼
别人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向英雄敬礼.
5楼
每完一次读完你们的回忆录,总觉得是自己亲身体会了一回一样,太好了,如果发在《回忆录》里会更好!!!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