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6
    • 财富33
    • 积分366
    • 经验16081
    • 文章470
    • 注册2005-10-25
                                           (四十七)
      1990年8月初的一个午后,2点半钟,天空万里无云,温度超过了摄氏40度,麻栗坡烈士陵园笼罩在一片强烈的日光里。
      一丝风也没有,山坡上的矮松静静承受着炽烈烘烤,整个陵园挥发出一股松油味道。在可感受到的空间里只有那种沉闷至极的、烘热的、死一般的寂静。
      我放轻脚步,登上台阶,在烈士墓中穿行,……周围是排成行、连成片、队列整齐的烈士。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或文雅,或俗气,……一张张陌生的面容,严肃着、憨厚着,微笑着、凝视着我……一晃而过。
      我第一次见这样的烈士陵园,他们排列在我周围,自我而上……呈阶梯状向山头蔓延,每一座墓前是一棵矮松,红土与青翠交织,中间是粗糙、沉重的墓身……
      我越走愈慢,很快转回了身……
      他们最大者超不过四十岁,最小的不到十八岁。他们或被炮弹击中、或被枪弹击中、或被地雷击中,……在死前已是遍体鳞伤。在他们之中,有些死得没什么痛苦……甚至在没有意识到的一瞬间就过去了;有些则是受尽折磨……血流殆尽;有些是圆睁大眼、呐喊着倒在敌人的枪炮之下;有些是默默召集部下,带领他们在黑暗里走向雷区……;还有的,在雨夜的山谷、在泥泞的跋涉中活活累死……。
      站在墓前的我不禁又一次想到了那个问题……
      是啊,他们真的想到过死亡么?真的想到过死亡之后的事么?他们也是人啊……怎能不怕死呢?为什么要上前线?为什么明知必死……还要带着部下一起去……
      他们真的想到过父母双亲么?儿子死了……他们还怎么活?
      真的想到过老婆孩子么?丈夫没了……父亲没了……他们怎么活?
      真的想到过自己这条命么?……那么能吃苦,那么有信心,那么能忍耐,以后的生活会更好的,他们肯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可现在呢?……
      他们死于1979年,死于1980年,死于1984年……,现在谁还记得他们?
      还有谁记得他们?
      即便在当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又有谁知道他们呢?
      只有父母妻儿,只有战友吧……
      在死前,这些最亲近的人关心他;……在死后,也只有这些最亲近的人还想着他吧……
      在纪念碑两侧是几座一级英雄的坟……
      面朝纪念碑,左手第一座是李海欣烈士……,我就站在他旁边……
      碑上镌刻着英雄的事迹,但我没看……我已经不用看了。这个人带领着十四名弟兄,在1984年7月12日的十几个小时内顽强抵挡了敌人一个炮兵旅的的火力……,一切都破碎了……那个小小的山包几乎被炮弹击成粉末,很多年前……数万法军曾在这样的炮火下举起白旗,但这个人和他的士兵咬紧牙关、仍在坚持……;他带领着十四名弟兄挡住了敌人潮水般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挡住了那些赤裸上身、挂满子弹、喊着口号猛扑过来的敢死队……,很多年前……美军曾被这些人吓得屁滚尿流、未战胆寒,但这个人和他的士兵咬紧牙关、仍在坚持……
      他们终于坚持到了最后……,笑的不是敌人。他们坚持到敌人的火炮没了声息,坚持到敌人的进攻被彻底击溃……
      尽管只剩最后四个……四个鲜血淋漓、遍体鳞伤的人,但他们还在……
      在他们面前,是一百二十具尸体,是近二百支武器,……敌人的。敌人溃退了。能打到越南人丢弃尸体溃退的,只有他们。
      我现在就站在这个人面前……
      我还是要问……,他真的明白会死么?……他本来不用上战场的,他已经要走了……。他本来不用到那个小山包去的……为什么主动要去?他想到过父母妻儿么?……想到过自己这条生命么?……想到过拮据的生活么?他应该想着为家里挑起重担,他应该憧憬过美好的未来……
      他为什么要去?
      ……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部队的问题,没有谁比他们更能发牢骚、骂娘,没有谁比他们更能体会生活的艰难,没有谁比他们更想与家人在一起……,没有谁比他们更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他们为什么要去?
      ……难道是军纪?……是命令?……真的如此么?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军纪、命令还是生命?如果违抗命令真的会被枪毙……那他们很多人主动要求上前线是为什么呢?那些咬破手指……向指挥员递上血书的战士们是为什么?那些为上战场而写入党申请书的战士们是为什么?
      他们是为了什么?
      ……他们是没有感情的人么?是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么?难道他们是嗜血者?……是喜欢杀人和被杀的人?是认为死了比活着更好……是不想活下去的人?
      他们为了什么走向战场?
      他们怕死么?……恐惧么?
      为什么?……他们为什么?
      ……很多年前,一个20岁出头就当上军团长的人,一个令蒋介石头疼难耐、令国军将领闻名丧胆的人,一个被敌对双方公认的伏击专家,一个名叫寻淮州的人……,这个年轻瘦小的红军将领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伏击……他终于失败了……
      那是个冬天,山中积雪没膝,他和他的部下已经与国民党军队周旋了很长时间,他们在一个月以前就已弹尽粮绝……,现在,这些衣不遮体、摇摇晃晃的“匪”已经深陷包围、无路可退……
      既然再也逃不掉……再也无力支持,那就完成最后一次突围吧……,寻淮州设下了最后一个伏击圈。
      走入伏击圈的是王耀武,骑着高头大马的他已经追击这支乞丐一样的“匪”好长时间了。虽然他不断地受损失……受伏击,但能感觉到对手已经越来越不支了……,包围圈像铁桶一样,这回他们是不可能跑掉的……。那么……在哪里呢?
      正当他沉思的时候……枪声响了,来自周围的山头……。毫无疑问……他们就在身边!
      士兵们几乎在一开始就往后跑……他们知道又遇上了谁……。
      王耀武一边咒骂敌人的狡猾一边掏出手枪喝令部下,他大喊:不要跑……你们听听……他们没子弹了!
      是的,寻淮州已经没有子弹了……,他的部下都是赤贫的穷人,什么都没有,已经习惯打完胜仗后拣敌人的子弹……,还有给养。而这一次……最后一排子弹用光后敌人并没有溃散……。于是,他带着这些手持大刀、梭镖的人冲下了山……,他冲在第一个……在没膝的积雪中向敌人的迫击炮、机枪冲去……
      第二天,王耀武找到了寻淮州的坟,他是顺着对手的残余留下的痕迹找来的,他要继续追击……将敌人彻底全歼。
      他命令部下掘开……
      ……冻土下慢慢露出了那张年轻苍白的脸……
      忽然,他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他没穿衣服?光着屁股?”
      “报告,他们有规定……不论谁死了,身上的衣服和个人用品都要留给其他人,他也不能例外。”
      “那……这就是寻淮州?”
      “是。”
    …………
      “埋了吧。”
      王耀武割下寻淮州的人头送到了南京,因为蒋委员长早有话……要看一看,然后把他的尸体重新掩埋了。
      ……时间过了14年……
      十四年后,解放军……当年的红军……发动了济南战役,他们的口号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这时,王耀武已官至省主席、司令。
      ……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被俘,后被关进战犯管理所,再后来……被人民政府特赦。
      …………也是很多年前,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之中,也是身穿单衣的志愿军战士们……
      他们属于宋时轮第九兵团,是匆忙入朝的,匆忙到了连冬衣都没来得及换上。因为美国军队的进攻很快,已经接近边境……
      于是,他们身背充饥的炒面,挂好手榴弹,子弹上膛,枪刺打开……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在大雪之上向美军发起了进攻……,许多的人没能站起来……许多的人在这进攻中倒下了……,不是由于敌人的炮火,而是因为严寒……,他们喊不出话……只是无声的张大嘴巴……圆睁充满怒火的双眼默默倒下……
      麦克阿瑟曾说过……“我不认为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边境线”;
      美国的谈判代表曾说过……“让机枪和大炮去谈判吧”;
      报纸上说……“中国人的进攻没有任何意义,他们装备简陋,美军只是大屠杀而已”;
      朝鲜战争结束得很快,在签署停战协议的时候……克拉克将军说“美军建立以来,我是第一个在一场没有打赢的战争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他们是为了什么?
      ……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为了丰富一下人生经历?为了满足一下战争欲望?为了去死?是为了保护军人的荣誉?为了完成作战目的?为了遵守命令?为了防止上军事法庭?为了胜利?为了怕挨枪毙?……还为了什么?……统统说出来吧……
      静下心想一想,换了你……你去么?
      为什么他们去?……主动去?
      ……他们知不知道去干什么?……他们傻不傻?
      我站在李海欣烈士旁边,四十度的酷暑下……阳光更加刺眼,汗水早已将衣服湿透……捆在身上……
      我已经僵了很长时间,上一个动作是把眼镜摘下来放进T恤口袋,因为汗流满面……眼镜不断下滑……,而我却不知为什么只想站着……不愿作多余的动作……
      就像那种在睡梦中突然醒来,头脑清楚,可全身动不了的感觉。拼命想动一下……可怎么也不行……就像被施了法术,……连眼睛都无法转动。
      实在想不起僵了多长时间……只是记起不停地流汗,从头上到脖颈,到胸口……能清楚地感觉到汗流下滑……,还有流进眼睛里的,是种酸涩的疼痛……。我想我当时肯定流泪了,因为汗水对眼睛的刺激相当大……
      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始终不能正面站到李海欣烈士面前,只是在旁边……侧面站着……。是没有勇气做这个简单动作么?……说不上来,心里翻江倒海,可怎么也找不到“面对他”的理由……,看也只是余光……
      在他身后山坡上的另一座墓前……有一个小小的花环和一瓶酒。我看着……,南疆的微雨早已无数次打湿过它们,花朵褪掉了色彩……像一张张白色纸片,相互紧贴在一起,上面有水流的印记,有些尘土,在酷热中微微颤抖……。酒瓶上的商标也已全部变白了……,雨水溅起的尘土厚厚覆盖着瓶子,没有盖,里面是空的……
      这是很久之前就放在这里的吧,是谁呢?……是他的父母家人?他的战友?
      我看着墓碑,可名字被另一座墓挡住了……,侧面刻着他死于1984年4月28日。从那以后,他就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在他死后六年零三个半月的时候我站在这里,离他这么近,可连名字都看不到,甚至不想看到……。天底下这么多人……还有谁记得他呢?……也只有他的父母家人和战友吧。
      父母失去了儿子……
      妻子失去了丈夫……
      儿女失去了父亲……
      活下来的战友们永远失去了他……
      还有么?
      还有……
      弟妹失去了兄长,失去了支撑……
      爱人失去了温暖的胸膛,失去了温柔的臂弯……
      还有么?
      还有……
      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条不屈的脊梁……
      我的国家失去了一个顽强的勇士……
      中华大地上的亿万人民永远失去了一位心爱的英雄……
      北京是中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中心,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广场的中心……,那上面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如果作一个交换,拿一条性命去换一块石碑……有人去么?
      且不说……许许多多的人没有石碑。
      许许多多的人根本没想着那些“应该”想的事情……,或者,他们早已想好了吧……
      那么,他们是为什么?
      更多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事迹,甚至不知道他们死在何处……
      这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他们永远永远清清楚楚地活在亿万人的心里。
      那么,我们是为了什么把他们放进自己心中?
    贫则独善其身^_^达则兼济天下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9 queries.